【好書推薦】
大家好,我是角爸。
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書──《我想跟你好好說話》
這本書是我和角媽在8月中的大吵之後,呈現了一段尷尬期,那個期間其實我們不太知道該怎麼跟對方相處,於是一直保持一種相敬如賓的狀態,而也是直到我在逛書店看到這本書時,才因為書的內容將我們的尷尬狀態打開。
從開了粉絲團和社團之後,以吸引到越來越多的BPD的速度感,讓我感覺到BPD根本就像是文明病一樣,其實正在往越來越頻繁與廣泛的情況下蔓延著,原因就在於書中所提到的「暴力式溝通」加上「網路世代」的特性相輔相成,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壓抑與情緒無處可去。
書中所提的「暴力式溝通」,是現代社會的產物,我們要求更快更精準更有效率,為了成大事,很多小事都是可忽略與犧牲的,在工作職場如此,帶到生活裡面來,人變得侵略性十足,而且還覺得自己理所當然。
什麼是暴力式溝通?
「我罵你是為了你好。」
「你動作不能快一點嗎?」
「你連這點事都做不好你還有什麼事做得好?」
「你知道我為你做了多少嗎?」
「你為什麼總是要這樣?馬的有夠煩。」
「你自己不會想嗎?這還要我教。」
「你有資格講這些嗎?」
「錯!錯!錯!」
意思也就是,這世界上大部分的30歲以上的人,都經歷過這個時代的洗禮與教育,都在全世界經濟成長起飛乃至於網路時代來臨,天涯若比鄰的情況下,競爭越發激烈,每個人越來越需要更快的反應能力,而變得容易忽略他人感受的講話,這是追求效率的溝通方式,成為人類進化之必然,也於是這種溝通方式所產生的負面效應,成為了越來越多BPD們的產生之必然。
我一直以為我只是講話直,直到看了這本書才發現這不叫講話直,這叫做暴力式溝通。直指人心,追求邏輯,覺得只是想講自己要講的,而別人聽了受傷是別人自己的課題,這就是一種蠻橫,這就是一種不顧他人感受的暴力態度。
光是這本書的推薦序與前言,就讓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,過去自己究竟在做什麼,在怎麼說話與溝通,心裡的慣性思維在如何的思考,全都圍繞在這種暴力式溝通的模式上,而一點都不自知,原因就是太過習以為常,而且是從小這樣被教大的。
要出人頭地,要有出息,要有競爭力,要在社會上立足,許多許多預設的價值觀,都有暴力式溝通的影子在裡面,原因就是因為學校教的是學科知識,沒有教同理心,學校教的是效率,沒有教慈悲心。
等到我們開始發現同理心與慈悲心的時候,這個時代的BPD早已被劃得遍體鱗傷。
所以我才理解了,角媽的BPD不是角媽家庭的問題,也不是角媽生長環境的問題,是這個時代的問題,是這個時代下的許多必然所造成的結果,因為和角媽一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,都受著和角媽一樣的苦,而更可怕的是,許多BPD們到現在都還在持續每天被暴力式溝通傷害著。
每個BPD們都像是浩克一樣,隨時處於憤怒狀態,隨時都等著對這個世界憤怒,隨時對著不公不義憤怒,隨時對著人性的黑暗面憤怒,因為他們就是被這些負面情緒給帶大的,以致於即便長大成人,即便可能已經脫離原生家庭(更何況還有許多尚未脫離原生家庭的),也難以相信外面的世界不是這樣的暴力式的對待他們,所以他們十足敏感,隨時準備暴發。
即便在一般的世界裡,也難以相信這個世界不會傷害他們,因為「被傷害」已經成為他們的「信念」,「負面感受」與「負面價值」已經成為他們的「信念」。
怎麼可能有人不會傷害我?大家都是衝著我來的好不好。
(因為每個人的言語都是暴力式溝通)
他們幾乎根深蒂固的相信著這件事,不由自主的習慣性這樣覺得。所以他們對這世界有很多悲觀的疑問: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總是我?為什麼大家都針對我?因為傷在那裡,總是那麼痛,總是被撕裂,總是好不了。
最終的解法是什麼?透過「非暴力式溝通」和他們好好說話。
不再剝起他們的傷疤,不再讓他們感受到言語中的暴力,不再讓他們總是想到傷,用新的經驗去取代舊的經驗,不斷不斷的,直到他們重新相信原來這世界不一樣為止。
而在這段期間,陪伴者,BPD身旁的人,也還是會被BPD們用暴力式的溝通不斷的測試,不斷的反擊,不斷的試探,(很大的機率會再產生出新的BPD),因為BPD們是這樣長大,自然學會這樣對待別人。所以陪伴者要認識的,也是去理解BPD的形成不是他個人的原因,是這個世界的產物,BPD散發的暴力式溝通,不是他個人的原因,是從這個世界的純粹負面所學習而來的,陪伴者們需要有能力去分辨這些,才能對BPD「同理」。
如果陪伴者們你們也遍體鱗傷,你們需要堅強,因為你們還有選擇權,而BPD是已經沒有選擇的機會。
需要知道更多「暴力式溝通」與「非暴力式溝通」的方法,可以去看看書中的例子,會有很多理解與幫助。未來有機會我也會再談到這些概念與話題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其他角爸角媽文章傳送門(內也有貼圖連結)
─→https://reurl.cc/4mVqnv